假蜂蜜逼得真蜜賣不動 蜂農無奈揭行業潛規則


 
假蜂蜜黏稠度很高
假蜂蜜逼得真蜜賣不動,蜂農無奈揭行業潛規則
        56歲的蜂農老張,自己能“製造”蜂蜜。
        老張叫張鳳根,黑龍江尚志市人,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養蜂,曾是當地供銷社的“品蜜師”,用舌尖一品就能確定蜂蜜的收購價格。那個時候,蜂蜜沒有秘密。他說:“我18歲開始養蜂,那時哪有假蜂蜜啊!但是現在呢?用糖造‘蜜’已經成爲行業潛規則,很多人都知道,做不做假全憑良心。”
        2010年,老張來瀋陽開店,賣家鄉産的椴樹蜜,沒想到的是:“天然的好蜜根本賣不動。顧客不是嫌貴,就是懷疑我的蜜是假的。現在市場上有的蜂蜜4斤才賣19.8元,我的真蜂蜜怎麽能賣得動?”
        被假蜂蜜逼急了的老張,想著用自己掌握的製造假蜂蜜的方法,提醒更多的消費者關注蜂蜜真假、幫助消費者提高真假蜂蜜的鑒別能力。“這是我惟一能做的事情了!”老人無奈的對瀋陽晚報記者說。
        老張腦袋裏沒那麽多彎彎繞,他有個樸素的願望,就是上電視教大家怎麽鑒別真假蜂蜜,可現在看起來,這個希望有點渺茫。不過,老張並不氣餒,他像一隻不知疲倦的蜜蜂,向進店的客人不斷講著“良心蜜”與“糖漿蜜”的區別。
        揭秘  “人造蜂蜜”很簡單
        “人造蜂蜜”有多簡單?老張展示給記者看。
        老張的辦公桌上,擺著一排工具和材料:一個電子秤、一個電磁爐、量筒、小勺、一袋白砂糖、水、醬油……(爲避免傳播,部分造假原材料隱去)
        老張做的是“椴樹蜜”。老張用電子秤和量筒確定糖、水比重,然後將糖、水倒進平口鍋裏加熱。水溫升高,糖逐漸融化。加熱時,老張用小勺不斷攪拌糖水。3分鐘後,白糖開始變黃,老張又向糖水中加入幾種造假原材料,然後快速地攪拌起來,糖水逐漸變得黏稠起來。9分鐘後,老張滴進四五滴醬油,糖水顔色變得更黃。此時,空氣裏彌漫著白糖甜膩的氣息及醬油的味道,攪拌均勻後,老張關閉電磁爐。看起來與蜂蜜顔色相似的糖水隨後被裝進小瓶子裏,濃度看上去比水稠,比蜂蜜稀。
        冷卻20分鐘後,“椴樹蜜”又濃稠了些,但仍比真蜂蜜略稀。用勺子舀起一塊,拉出的“蜜絲”長達10多釐米。記者品嘗了一下“蜂蜜”:濃重的甜膩掩蓋了醬油的味道,但入口後回味感覺有些苦澀。
        “‘椴樹蜜’盛出來的時候,有些原材料還沒完全融化,所以會覺得稀,如果時間和用量拿捏得再好點就更像了。”實驗算是成功了,老張沒有一點欣喜,語氣裏滿是苦澀。老張說,業內專家可以通過氣味、口感,鑒別出“仿真度”較低的假蜂蜜,如果這種假蜂蜜再加入一些真蜂蜜,專家也未見得能鑒別出,更別說毫無經驗的普通消費者了。
        老張舉了個例子,很多人來買蜂蜜,都習慣用筷子挑起蜂蜜,認爲能拉成長絲的,才是好蜂蜜,其實這種觀念完全是錯誤的。比如,通過特殊工藝脫水的蜂蜜,含水量可達10%以下,拉長絲根本不是問題,而一些假蜂蜜拉長絲更是沒問題。
        經驗不行,儀器也能欺騙你。老張把剛造好的“椴樹蜜”塗在折光儀(測試蜂蜜濃度的儀器)上,顯示波美度已達到儀器極值42度以上,“比巢蜜還濃呢!”
        老張認爲,蜂蜜的“純真年代”已經一去不返了,“年輕人接觸不到天然蜂蜜,甚至廣告和媒體的宣傳都說反話,現在很多人已經真假顛倒了!”
        疑問  假蜂蜜有多泛濫 

留言

熱門文章